2025第37卷第5期
封面说明:

现有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素既能够影响植物的免疫响应,也能通过改变病原菌理想生态位的建立、促进效应子或其他致病因子的产生等来影响病原菌致病力,从而对病害产生复杂的调控。封面图片展示了环境中影响植物免疫系统和微生物毒力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具体内容详见本期第522页,封面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课题组提供。

专刊:植物免疫与抗病育种

序言 [475-489]
何祖华
植物抗病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477-489]
孙碧莹, 杨雷云, 董莎萌
植物免疫应答中的钙通道:从分子机制到抗病育种 [490-499]
刘丹丹, 陈俊斌, 杜美达, 朱旺升
茉莉酸途径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和机制 [500-513]
曹 鹏, 安玉艳, 崔浪军, 张美祥
介体昆虫利用唾液蛋白调控植物防御促进自身取食和病毒传播的研究进展 [514-521]
张洪祥, 陈 倩, 魏太云
环境因素对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影响 [522-539]
毛润锦, 王玲玲, 揭琳南, 桑 鹏, 马 瑶, 袁民航, 胡 珊, 辛秀芳
小麦抗条锈病基础研究和育种——从“有效防控”到“防患未然” [540-547]
王梦露, 栗菁菁, 缑金营
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 [548-557]
李国强, 贾海燕, 孔忠新, 杨 阳, 李 娜, 谢 全, 袁 阳, 马正强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克隆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558-566]
肖 宁, 吴云雨, 王如意, 赵均良, 余 玲, 高 鹏, 郝泽芸, 宁约瑟, 李爱宏
水稻与褐飞虱的分子互作研究进展 [567-578]
金高晨, 李 冉
我国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与育种利用进展 [579-588]
王兴超, 张 晶, 郭建平
大豆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589-603]
梅若鑫, 程锐祥, 乔思静, 高 乐, 智海剑, 徐 毅
棉花黄萎病致病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604-610]
张英超, 詹 欣, 段成国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611-623]
刘芳华, 党英侨, 王小艺, 孙江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