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成生物学不断推动肿瘤细菌疗法的发展,但是在临床转化方面一直未取得重大进展。而合成生
物学和纳米生物学的交叉融合使得纳米粒子能更好地传递治疗性药物,纳米技术的多样性和合成生物学所提供的复杂基因线路相互补充,同时纳米颗粒与细菌生物偶联所构建的生物杂合系统充分利用了各个组件的技术优点,提高细菌疗法的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动了肿瘤细菌疗法的临床转化。详细内容见本期第1040页。封面图片由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于晓丽提供。
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脑内神经化学物质响应的研究进展 [991-999] |
铜稳态、铜死亡与铜相关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1000-1011] |
EPF/EPFL家族基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1012-1019] |
N-α-乙酰转移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的最新进展 [1020-1029] |
CNC-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调节细胞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1030-1039] |
合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及其在肿瘤细菌疗法中的应用进展 [1040-1048] |
雌激素受体在卵巢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049-1056] |
细胞外囊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1057-1066] |
内质网应激相关调控机制在免疫反应与疾病中的作用 [1067-1078] |
斯钙素家族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病理意义 [1079-1088] |
应激颗粒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089-1097] |
SIRT6在横纹肌代谢及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098-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