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生命科学》编委会会议暨庆祝《生命科学》创刊20周年纪念会会议纪要
本刊编辑部

摘 要:      庆祝《生命科学》创刊20周年暨《生命科学》2008年编委会会议于2008年10月21日在江苏昆山召开。会议由主编林其谁院士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名誉主编池志强院士,主编林其谁院士,常务副主编王恩多院士,副主编刘峰松、裴钢院士,编委(按姓氏拼音序)谷瑞升、胡国渊、沈允钢院士、宋建国、王澍、伍宗韶、张旭,编辑部岳东方、管兴华、于建荣。
      首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生命科学》编辑部主任于建荣致欢迎辞,感谢大家对《生命科学》的一贯支持,并对大家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此次会议表示诚挚的感谢。
张旭、刘峰松和谷瑞升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讲话。他们表示,《生命科学》杂志发展的20年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20年,非常感谢历届的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以来的辛勤工作,作为主办单位,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生命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编辑部常务副主任岳东方作了题为“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 开拓创新 努力办好《生命科学》——纪念《生命科学》创刊20周年”的报告,就《生命科学》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改革举措、收录情况、编辑出版、广告发行、经费收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向编委会做了汇报。
与会编委就《生命科学》创刊20年来的历程作了回顾,与20年前创办时的《生物科学信息》相比,如今的《生命科学》已经成为具自己独特学术风格的评述、综述性生命科学期刊,为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与国家对科技期刊的要求相比,《生命科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大家就刊物的定位、报道的内容、出版周期、刊物的发行和办刊经费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编委们在充分肯定《生命科学》这20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杂志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1 期刊定位:期刊定位就是确定期刊的服务对象,也就是确定期刊的读者群。与会编委充分肯定了《生命科学》1992年由《生物科学信息》改名时,即定位于从事生命科学与相关科学的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工作者,以及有关学科大专院校学生,不刊登原始研究论文,是评述、综述性生命科学期刊,这就与一般科普性生物学期刊区别开来,又与综合类和学术类生命科学期刊相区别。
2 报道内容:
(1)继续深入办好“专题”栏目。与会编委充分肯定了《生命科学》2006年以来设立“专题”栏目的举措,认为专题文章均为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其学术质量较高,而且对某一学科领域的读者要了解其本领域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起到导向作用,应该继续并深入地办好这一栏目。同时,希望编委亲自撰写、组织和提供信息(如编辑部拟组织的“植物激素”和“表观遗传”2个专题拟请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协助组稿),也希望主办单位给予更多经费支持和有利政策,使栏目办得更好。
(2)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与会编委提出,要增强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重大政策、学术导向、各种相关信息等方面的内容的报道。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人才信息、科技管理,以及国内外生物科学信息等。
(3)与科技部建立相关的信息联系。“973”栏目也是颇受欢迎的栏目之一,请副主编裴钢院士提供信息。常务副主编王恩多院士还建议能否与科技部建立一种长效的联系,使我刊成为科技部发布生命科学方面“973”项目、“863”项目等的一个平台。
3 出版周期:与会编委一致建议着手将《生命科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这样可以增加发文量,缩短发表周期,以满足作者和读者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吸引广告客户,使期刊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改变刊期,在现有编辑人员的基础上,势必要增加编辑力量,请主办单位给予相应的支持,尤其是在经费方面。
4 刊物发行:期刊发行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期刊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面临现在网络全文数据库的发展,要提高《生命科学》的发行量,除提高期刊质量外,与会编委建议要注重和善于宣传自己,与读者建立密切联系。除了邮发这一主渠道外,还应把《生命科学》征订单和投稿启事直接发送到全国高等院校,甚至网上发布等多渠道开展工作。
5 办刊经费:鉴于“专题”栏目逐步成为办刊特色之一,要长期办下去,除组稿有难度要克服外,经费也有压力(目前约稿不收版面费,同时需要支付作者稿费及彩图印刷费等);拟由双月刊改为月刊需要更多投入,印刷、纸张费等也在年年上涨。希望各主办单位能切实给予《生命科学》更大的支持!
     编辑部表示,将认真研究会上各位编委和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争取让《生命科学》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有更大的提高,使期刊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