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动物的基因定向修饰——记运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基因定向敲除食蟹猴
牛昱宇
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

摘 要:编者按:早在2001 年1 月,美国科学家在Science 上报道了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恒河猴,他们利用慢病毒转染法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GFP) 转入恒河猴早期胚胎,并通过胚胎移植获得了GFP 整合和表达的转基因猴ANDi,这是转基因技术在非人灵长类上的首次成功尝试。2008 年,Shang-Hsun Yang 等人成功构建出了亨廷顿疾病(HD) 的转基因恒河猴模型,作者将84 个CAG 重复序列连接到人HTT 基因第一个外显子上,并将其包装成高滴度的慢病毒粒子( 滴度>109 PFU/mL) 后,在卵母细胞带下注射病毒后再进行单精注射受精和胚胎移植,成功得到了第一个转基因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然而,通过慢病毒介导的方式产生的转基因动物,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使得它的表达和功能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灵长类动物中,由于技术限制无法通过与大小鼠同样的技术路线获得精确基因修饰的动物。以TANLENs、CRISPR/Cas9 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诞生,使得在灵长类动物中实现精确基因修饰成为可能。季维智研究员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教授和南京大学黄行许教授团队密切合作,成功运用Crispr/Cas9 技术获得了世界上首例基因定向敲除食蟹猴,证实了CRISPR/Cas9 系统可以在灵长类动物中很好地工作,并产生活体动物。这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