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2011年新当选院士简介

摘 要:

葛均波 心血管病学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1962年11月生于山东省五莲县。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1987年获山东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于德国Mainz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心血管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发现了心肌桥在血管内超声检查时所特有的“半月现象”和血流“指尖现象”,使心肌桥检出率得以大幅提高,发现硝酸酯制剂会加重本病收缩期心肌缺血。主持研制了新型可降解涂层冠状动脉支架,降低了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创建了冠状动脉慢性闭塞介入治疗的术式的“逆行导引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将磁靶向治疗引入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领域。发现树突状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组分泡沫细胞的另一个来源。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黄路生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西农业大学教授。1964年12月24日生于江西省上犹县。1984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7获该校动物生理生化学硕士学位, 1995年于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获生物学科学博士(正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家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在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及分子育种改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主持构建了覆盖《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所有现存地方猪种的基因组DNA库,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中国地方猪生长、抗病和肉质种质遗传特性,并深入阐明了中国地方猪棕褐毛色形成的独特遗传机制。主持构建了大规模的家猪经济性状基因定位资源群体,以此全面系统地定位了养猪生产中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位点,并发现了决定猪外耳面积大小的数量性状因果突变位点。较早在国内开展了猪分子育种改良研究,系统地研发了用于种猪生长、肉质及抗病性状选育改良的分子育种专利技术,在全国生猪主产省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康乐 昆虫与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4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将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结合,系统研究了昆虫适应性和成灾机理。在蝗虫两型转变的行为遗传学、抗寒性、化学生态学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首次发现嗅觉感受蛋白基因和多巴胺代谢途径对飞蝗型变的启动和维持机制以及型变的表观遗传规律。阐明地理种群变异、抗冻物质、热激蛋白等对抗寒性的作用。揭示植物、昆虫、天敌的化学联系以及植物防御对策间的平衡关系。1997、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李林 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山东省荣成市。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Wnt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发现Wnt通路中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调控作用,揭示了H4K20单甲基化这一表观遗传修饰事件的生物学功能;阐明了Wnt通路转录复合物调控的一个崭新机理;发现受体LRP5/6传递膜上信号到胞内的机制和Caprin 2在该受体活化中发挥重要功能;揭示了Wnt信号在干细胞成肌分化中的一个双重调控机制;发现TAB2介导TAK1-NLK抑制Wnt信号通路,而Zbed3参与并正向调节Wnt信号通路。早期研究阐明了双功能酶(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酯酶)C端端区的功能;揭示了GRKs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子机制。1996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舒红兵 细胞生物学家、免疫学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67年1月生于重庆市荣昌县,籍贯重庆市荣昌县。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5年于美国Emory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发现了多个在病毒感染诱导细胞表达I型干扰素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信号蛋白,为了解细胞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多个负调控I型干扰素过量表达的蛋白和作用机制,这种精细调控机制避免机体产生过激的免疫反应;发现了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阐述了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多个成员信号转导的早期分子事件,为了解相关免疫疾病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2010年曾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张明杰 结构生物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1966年9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籍贯浙江省宁波市。198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93年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系统研究了架构蛋白(Scaffold Proteins)在构建神经信号转导复合物中的功能及分子机理;提出了多结构域蛋白质中各结构域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质超结构域的概念;发现PDZ结构域与细胞膜上磷脂相互作用,并阐明了这些相互作用的功能意义;对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磷脂的相互作用在神经细胞极性形成,细胞不对称性分裂,囊泡传输与融合,神经细胞信号转导等神经生物学重要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了一系列由于遗传突变所导致的中枢及周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

    
 

    

    

    
张学敏 肿瘤分子生物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1963年11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籍贯江西省泰和县。1986年毕业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1989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1995年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炎症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关于“炎症诱发肿瘤”一系列重要分子事件的发现,是该领域国际上的突破性进展,对将肿瘤防治阵线前移到针对“炎症诱发肿瘤”阶段进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在此研究中,首次鉴定了CUEDC2等新的炎症和免疫调节因子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癌基因Gankyrin介导Akt信号通路激活,是肺癌等发生的重要机制;发现CUEDC2过量表达导致了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性,并证明它是乳腺癌耐药的新标志物。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赵玉沛 外科医学家。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工作。牵头制定了中国胰腺癌诊治流程和国家行业标准。提出胰腺癌高危人群概念,使更多早期患者得到及时诊治;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会诊中心、开辟快速诊治绿色通道、建立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体系、规范手术切除范围、创立经空肠胃造瘘术等,缩短确诊时间,为更多病人赢得手术机会,也使无法切除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并使北京协和医院的胰腺癌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生存时间等综合指标明显优于国际同期水平;报道了国际最大一组单中心胰岛素瘤的外科治疗,施行了国内首例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朱玉贤 植物生理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55年12月生于浙江省富阳市,籍贯浙江省富阳市。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1989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棉花纤维发育功能基因组学和拟南芥转录调控因子研究。利用棉纤维伸长阶段特异性表达的棉花cDNA,研究与纤维伸长发育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揭示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阐明纤维品质相关基因的网络效应。成功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高通量陆地棉cDNA芯片。筛选鉴定了778个棉花纤维特异表达基因。首次发现植物激素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在棉花纤维细胞伸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现超长链脂肪酸在转录水平上调控乙烯生物合成,而同时受乙烯和超长链脂肪酸调控的果胶多糖生物合成是棉纤维细胞初生壁合成和细胞伸长的限速步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六项,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编《现代分子生物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