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2011, 23(2): 139-140
摘 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启转基因植物研究以来,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飞速发展。在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农药和化肥过量施用,以及农作物增产遭遇瓶颈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随着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对不同植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人们对调控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对病虫害和逆境胁迫抗性的分子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大批重要的功能基因已经克隆,很多基因在转基因作物和分子育种的研发中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有一些已得到应用。人类根据现代植物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对作物进行分子设计育种的时代已经到来。迄今为止,全球已有155个转基因作物品种进入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分子育种,正对全球农业产生深刻影响。
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十几年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和推广工作也得到迅速的发展。2008年,国务院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其中包括了五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到2020年,总投入将达240亿人民币。2009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位居世界第六位。其中,我国成功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大约占我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70%以上,有效地防治了棉铃虫的危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由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历史尚比较短,因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引发的争论也一直不断。为此,在继续推进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应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环境安全性以及生态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专业的检测体系及安全性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科学界应及时针对相关研究进展情况,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地沟通,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学会怎样向公众、向政策的制定者来传播科学家自身关注、从事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不能仅仅呆在自己的实验室中,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必须积极地走出实验室,走到公众当中去,应该以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向公众宣传和传播科学知识,包括转基因相关的知识;同样,科学家必须向政策的制定者或者政府官员进行更多的宣传,以便政府制定政策时能把我们对政策的建议从科学的角度纳入考虑。
本次转基因植物专刊邀请了与转基因植物研发相关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将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整理成文;同时,还邀请了相关的法学专家,针对知识产权及转基因作物立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新闻媒体工作者也将以中立的姿态阐述学界与大众的沟通之道。希望本次专刊能够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关注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发展的读者带来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知,也希望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应用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在推动我国农业稳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